- · 《中国环境监测》数据库[04/29]
- · 《中国环境监测》期刊栏[04/29]
- · 中国环境监测版面费是多[04/29]
- · 《中国环境监测》投稿方[04/29]
绿色十年 | 刘文清:环境监测技术创新可推动我(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对于未来,刘文清表示,我们的创新方向将集中在推动监测技术的创新、国产仪器的产业化及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 刘文清: 当前,大气环境监测呈
对于未来,刘文清表示,我们的创新方向将集中在推动监测技术的创新、国产仪器的产业化及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
刘文清:当前,大气环境监测呈现跨介质、全尺度、高精度等趋势,研究尺度向更广更深入延展,解决全球问题与区域治理关联;学科交叉融合明显,技术装备呈智能化发展。
实际上就像人的指纹一样,通过一些仪器、设备和一定的计算方法、分析方法就能把它们检测、测量出来,比如说50米、100米,甚至到几公里几十公里,在这个层面上,它的污染物是怎么样分布的,怎么样输送的,就如同给大气做一个CT扫描。
新京报贝壳财经:对未来环境光学监测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新京报贝壳财经:“双碳”目标下环境光学监测发展机遇与挑战是什么?有哪些新需求?
在卫星遥感方面,我国完成了超光谱环境监测卫星高分五号01星和02星的自主设计、发射和数据采集。基于该系列卫星,开发了一系列原创性技术,克服了硬件不足的缺点。同时,还通过融合地基遥感产品,自主研发了多种关键性大气污染物的卫星反演算法,成功应用于国家环境管理,标志着星载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另一方面,“双碳”目标下,我们会重点发展温室气体浓度、生态通量、碳柱及廓线监测等技术装备,建立性能评估技术校验体系,构建碳中和与生态环境协同的新一代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支撑国家和地方降碳减污协同控制。
刘文清:举个简单例子,影像技术的发展,无论是X射线、CT成像,到MRI成像,还是新兴的分子影像,都极大地推动着基础医学研究和医疗诊断水平的提升。
继续推动相关技术快速进步,牢牢把住我国温室气体的数据安全大门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两次承担了奥运会环境监测的任务,在你来看,从夏奥到冬奥,我国空气有什么改善?环境监测和之前相比, 技术上有什么突破?
二是要解决环境监测装备的“可靠性”问题。可靠性有可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一个严重障碍,制约了我国环境装备产业发展。
另外,还需要验证减排措施是否真有效果?对结果审查时需要提供哪些数据?目前碳监测还存在缺乏立体监测技术、垂直监测能力不足,动态、精细、不同背景下的碳监测能力不足等缺陷。尽管污染气体和温室气体同根同源,但由于所处的光谱波段不同,其监测技术和手段也大不相同。
刘文清:地球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及比例不到0.04%的痕量气体构成。而痕量气体中,如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硫化物和氯化物。它们参与大气化学循环,在大气中的滞留期为几天至几十年,甚至更长。尽管目前大气主要成分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由于人类的自然进化和人类活动使得痕量成分变化明显 。这些痕量成分的变化,以及其引发的大气化学过程和物理特性的变化会引起空气质量和气候的变化。
另一方面,需要开展深度国际合作,通过加入全球总碳柱观测网来提升我国温室气体监测结果和区域碳排放监测数据的公信力。
刘文清:目前环境监测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全覆盖,技术水平基本处于与世界水平的并跑阶段。但是高档环境监测装备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
针对大气环境污染三维问题,采用多角度扫描获得不同角度的光谱,建立了污染物层析三维分布探测方法,就像医学CT影像一样,可实时获得污染物随时间-空间分布的变化,实现了大气污染物和气溶胶颗粒物的垂直时空分布监测。
从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现状来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吸纳国外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经验;另一方面,由于国情不同、环境状况与阶段不同、外部环境不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经验,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监测改革发展新路子。这方面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新京报贝壳财经:环境光学监测对“碳达峰、碳中和” 起到什么作用?
谈机遇与挑战: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赵方园 编辑 陈莉 校对 卢茜
刘文清:“双碳”目标为环境光学监测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鉴于我国目前在全球温室气体监测体系中还处于弱势地位,监测数据经常被国外质疑不准确或低估排放,因此,我们在部署“双碳”重大战略目标时,仍然需要继续推动我们国家全自主国产化的温室气体总量观测技术的快速进步,如傅里叶光谱地基遥感装备,牢牢把住我国温室气体的数据安全大门。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监测》 网址: http://www.zghjjczz.cn/zonghexinwen/2022/1026/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