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绿色十年 | 刘文清:环境监测技术创新可推动我

来源:中国环境监测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0-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新京报贝壳财经: 当前,我国光学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还有哪些“短板”待突破? 同样,环境监测技术为准确、及时、有效地“说清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排放状况、说清潜

新京报贝壳财经:当前,我国光学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还有哪些“短板”待突破?

同样,环境监测技术为准确、及时、有效地“说清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说清污染排放状况、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所以说,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环境执法的标尺。同时,新的环境监测技术是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刘文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已达到年万亿级规模,形成覆盖水、大气、土壤、固废、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技术装备体系。

刘文清:从大气环境来看,无论是污染性气体还是温室气体,都是构成地球大气的不同成分。所以,大气环境污染气体和温室气体同根同源,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具有显著的协同性。

而我们现在的温室气体总量是根据排放因子和模型计算出来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对排放源的实际监测、地面监测站监测、航空飞机监测,以及碳卫星监测以形成不同尺度和不同层面的天地一体化的温室气体核算网络,并将浓度监测结果与数值模型结合,反推全球不同区域的碳源/碳汇。

谈大气CT扫描:

刘文清:2008年奥运,当时国内的大气污染还是较为严重,到了2022年冬奥会,空气质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同时,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也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能以研究重大问题、服务国家和社会作为最高目标,继续攻克难关,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卡脖子”问题,开发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更加先进的光学监测技术和设备。

在局域微观精细化监测方面,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应用的大气环境监测传感器,实现污染源监测网络化;在宏观区域监测方面,创新地基遥感监测手段,获取更多的大气成分和气象参数,突破卫星和机载高光谱分辨率大气遥感关键技术,提升重污染天气下的观测能力(排放源辨识和区域传输直接观测),实现大气环境的立体化、智能化综合关联监测。

和以往的监测相比,我们现在的技术手段更全面,监测精度更高,在获取了一系列的排放、气象、化学综合数据后,我们可以将高分辨率高精度地基和卫星联合遥感手段结合起来,进行多技术的交叉印证,为更准确地实现重点排放源的识别和动态监控提供更多的支撑。

所以,我们希望以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基础,进一步解决高技术成果到实用化产品之间存在的工程技术问题。研发大气活性物质、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生态气象要素、生物气溶胶等高灵敏监测技术装备,满足国家环境监测新需求。

助力于大气污染物和气溶胶颗粒物的垂直时空分布监测

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环境执法的标尺

谈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光学就是研究光与环境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学科,把光学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形成了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通俗地讲,大气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物质成分,包括污染物,它们都有自己的特征吸收光谱,一束光打出去或者利用太阳散射光,各种各样的环境组分或者污染物会在吸收、散射一定的光波长,形成特征光谱。

未来,我们的创新方向将集中在推动监测技术的创新、国产仪器的产业化及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

将重点构建碳中和与生态环境协同的新一代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一直从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的工作,在你看来,这十年间,环境监测领域有什么改变?有哪些标志性成就?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多次提出,环境光学监测就像是给大气做 CT 扫描,能简单介绍一下大气环境拍 CT 是什么原理吗?如何帮助更好地发现问题、治理问题?

新京报贝壳财经:为什么说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通过给大气“拍CT”,就能捕捉到污染物的蛛丝马迹。

刘文清:一方面是围绕我国的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治理展开。我们知道,随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污染源的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污染的成因也发生快速变化,所以我们的大气污染防控工作还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现在主要城市群颗粒物中二次成分的占比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全国大气臭氧浓度不断增加,个别城市开始出现臭氧引起的污染现象。因此,接下来监测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有效控制PM2.5和臭氧浓度,以及最重要的相关前体物:VOCs、NOx、CO、SO?、NH3。我们希望能尽快发射星载臭氧探测激光雷达,这方面我们在国际上是领先的。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监测》 网址: http://www.zghjjczz.cn/zonghexinwen/2022/1026/1075.html



上一篇:济南市莱芜区人民政府关于雪野水库水文监测环
下一篇:环境监测文献标识码(环境标志编号)

中国环境监测投稿 | 中国环境监测编辑部| 中国环境监测版面费 | 中国环境监测论文发表 | 中国环境监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环境监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